夏日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,翠岭起伏,清溪潺潺,游人如织。村口矗立的石碑上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字样格外醒目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余村人靠挖矿山、建水泥厂,生活富裕了,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。2003年,安吉县提出“生态立县”战略,村里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,开始保护生态环境。2005年8月15日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余村考察,充分肯定了村里关矿停厂的做法,并首次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科学论断。
二十年来,“两山”理念从余村发轫,从东海之滨到钱江两岸,从繁华都市到美丽乡村,在之江大地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擘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。
从“成长烦恼”到“发展优势”
改革开放以来,浙江经济一路高歌猛进。蓦然回首,才发现,江河变得浑浊,蓝天染上尘埃,家园黯然失色。经济与环境,如何协调发展?
面对时代之问、发展之问、民生之问,“两山”理念犹如一盏明灯,为世纪之交的浙江发展照亮了前行道路。
浙江省将“811”行动作为生态省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“龙头工程”,创新推出建设污水零直排区、清新空气示范区等行动载体,打出“五水共治”“三改一拆”“四边三化”等系列组合拳,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,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、动力所在、后劲所在。
二十年来,全省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.9%升至98.6%,设区城市PM2.5平均浓度从61微克/立方米(2013年)降到26.1微克/立方米(2024年),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,环境信访总量连续9年下降。
在“两山”理念指引下,浙江持续开展制造业“腾笼换鸟、凤凰涅槃”攻坚行动、循环经济“991”行动,蹚出一条“含绿量”与“含金量”齐升的发展新路。
湖州长兴铅蓄电池产业曾因高能耗和高污染,背上沉重的环境负担。而今,在长兴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,每年有30万吨废铅蓄电池“摇身一变”成为优质原料,重新进入新能源产业,回收率超过99%。园区绿荫环抱,车间内废电池拆解、熔炼实现自动化操作,排放达到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,处理过的废水可以用来浇花、养鱼。
“我们要打造一座‘绿色矿山’。”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,企业的成绩不能单看收入、看利润,更重要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与长兴的华丽转身一样,更多吃得少、产蛋多、飞得远的“俊鸟”,正引领浙江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二十年来,全省单位GDP能耗、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约64%、92%和48%,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0%。浙江以占全国1.1%的土地、2.9%的用水量、4.7%的人口、3.4%的能源消耗量,创造了全国6.7%的国内生产总值。
浙江还不断深化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,推动城市与乡村双向奔赴、融合发展。
在杭州淳安枫树岭镇下姜村,村民们曾过着上山砍柴、下山养猪的生活,村里猪粪横流、河水黑臭。以“千万工程”为契机,下姜村端好“生态碗”,吃起“旅游饭”,如今已带动周边63个村庄形成“共富”带。
“跟村里老百姓交流,他们的笑是心底流淌出的开放和自信,大家又唱起了‘农家乐、民宿忙、瓜果香,游人如织进下姜’的新民谣。”枫树岭镇党委书记余慧梅说。
类似的故事,正在浙江的千村万落不断上演。二十年来,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.45缩小至1.83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各省区首位,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测评全国第一,实现了局部美到全域美、生态美到生活美的蜕变。
从“沉睡资源”到“致富源泉”
让美丽成为竞争力、生产力,关键是要高质量打通“两山”转换通道。浙江全面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守绿添绿、点绿成金、借绿生金。
发源于安徽黄山六股尖的新安江,一路向东汇入杭州千岛湖。每到假期,新安江山水画廊风景区就迎来旅游高峰,不仅带动了当地餐饮、民宿等,也带火了“新安江—千岛湖皖浙省际航线”,沿岸许多“小渔村”也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
2012年,皖浙两省签订全国首份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,开展了三轮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,从“一水共护”稳步迈向“一域共富”,“新安江模式”已在全国23个省份、28个流域复制推广。2023年,皖浙两省签署《共同建设新安江—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》,“新安江模式”从生态共保向产业共兴延伸。
自2005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省内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来,浙江深入推进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,已构建起覆盖林、水、气、耕地、湿地、海岛等全要素的生态保护补偿体系。
绿水青山如何“量化”? 2019年,丽水获批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,一个全新的“两山”转化载体,在浙西南山城起步。2020年,浙江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GEP核算标准,为生态产品贴上“价值标签”,将家门口的生态资源转化为“富民资本”
清晨,来自丽水的高山蔬菜携着露珠,伴着“丽水山耕”的品牌标识,直抵上海、杭州等地的超市。缙云麻鸭、缙云茭白、青田稻鱼米等越来越多的“丽水山耕”农产品走出了大山,畅销长三角城市,产品平均溢价率30%以上,蝉联“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排行榜”首位。
浙江在因地制宜探索“生态 ”农业、文化、旅游等新业态的同时,以绿色金融活水激发“两山”转化势能,探索政府主导、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、市场化运作、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。
存入绿水青山,取出金山银山,2020年6月,全国首个两山合作社在“竹乡”安吉正式挂牌成立,搭建起生态资源与产业资本相互转化的金融平台。
“通过平台,我们将竹林碳汇量统一收储、结算、交易,为企业、大型活动等提供碳中和服务。”安吉县两山合作社综合管理部罗煜先介绍,平台构建了包括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、生态资源资产运营中心等七大功能模块,目前已纳入生态资源374处,其中毛竹林资源达84.3万亩。
安吉大里村通过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,流转5425亩竹林产生的碳汇,收到首笔碳汇交易金27.54万元。“以前只靠卖竹子赚钱,现在光竹林碳汇就有一笔分红,实实在在尝到了‘空气变现’的甜头。”村民应鸣杰说。
开发绿色信贷产品,首创海洋资源蓝碳拍卖,深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(EOD)......当美丽山水与“两山”理念相碰撞,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正不断显现。
从“全民共享”到“携手国际”
“两山”理念实践,凝聚着全民参与的磅礴力量。浙江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,推动“两山”理念蕴含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融入政策规划、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,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企业协同、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围越发浓厚,生态福祉如涓涓细流,浸润城乡每个角落。
在浙江,一大批环保设施从“闲人免进”到“欢迎光临”,被打造成为当地配套的“城市客厅”,开放数量居全国首位。
日前,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作为“新老四类”开放单位中的典型代表“开门迎客”。在铁水梨花、裂变成材等公众开放点观摩“钢铁之美”,在研学展厅中沉浸式了解环保知识,在绿意盎然的创新园感受“钢铁森林”的新风貌,一位代表参观后惊叹道:“没想到钢铁厂里竟然有这样一番新天地,真是打破了我对工业大厂的刻板印象。”
北仑从区域产业特点着手,率先探索“新四类”设施(石化、电力、钢铁、建材)开放试点,“新老四类”从“应开尽开”到“全域领跑”,成为全国最早“八类设施全品类开放”区(县、市)。
浙江还推动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公益巡演走入城市社区、田间地头,连续九年开展全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,打造“美丽浙江”志愿服务品牌,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、国家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全国最多。随着“绿色”种子的播撒,“美丽浙江”成为每个浙江人可感可及、共建共享的日常追求。
浙江的“两山”故事,逐渐走出东海之滨,迈向更广阔的世界。
蓝天白云下,万邦船舶重工(舟山)有限公司的船坞里,高压水机器人飞速“吞噬”着船体铁锈,效率是传统方法的四倍,可实现烟雾粉尘年度减排10万吨,相当于每修一艘船减少700吨烟雾粉尘。“这样的改变为中国、也为国际修船企业的绿色发展打开了通路。”公司总经理陈勇介绍,公司已自主研发出船坞勇士、船坞蓝鲸、船坞大象等一批高端绿色修船设备,并实现技术出口。
舟山是国际最大船舶修理基地,外轮修理量占全球20%,全球十大修船企业占5席。今年5月,全球绿色修船企业联盟在此诞生,西班牙、德国船厂纷纷加入。联盟聚焦技术创新、标准引领、生态共建等领域开展跨区域合作,提供船舶维修制造行业的绿色发展样板。当守护海洋,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,舟山船坞里,正飘出全球海洋保护的浙江答案。
浙江积极打造一系列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实践成果,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、“蓝色循环” 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相继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——“地球卫士奖”,“绿色亚运”“无废亚运”成为杭州亚运会的鲜明标识……这抹从东海之滨到钱江两岸,从繁华都市到美丽乡村“浙江绿”,已然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