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来神往
坚守三十载 从青涩学徒到生态卫士
神来神往专业号 | 2025-7-29

姜华珍:坚守三十载  从青涩学徒到生态卫士

1995年,19岁的姜华珍第一次走进神农架自然保护区,住吊脚楼、徒步深山、生火做饭,从手忙脚乱到独当一面;2012年,她制作的塑封标本历经十年风雨仍完好如初,被赞“技艺最优”;如今,她巡护的21232亩山林中,每一步都刻着坚守的印记。三十年光阴,这位“林二代”将青春熬成了故事,她说:“在神农架,每一刻都是幸运,每一寸光阴都盈满知足。”

图片

图片

深山起步:  从“想逃跑”到“扎下根”

图片

图片

1995年,刚参加工作的姜华珍被分配到小龙潭片区。先后在小龙潭景区、大自然旅游公司和官门山生态博物馆工作。

1995年的深秋, 鸭子口到小龙潭的崎岖山路上多了一个瘦小的女娃,她每天徒步往返于景区和宿舍,那时候的宿舍是用木板做的吊脚楼,楼上住宿用,楼下是生活区域,三角炉就是烹饪的重要工具。吊脚楼里烟熏火燎的土灶台,让她连生火做饭都磕磕绊绊。“最初恨不得逃跑”,她笑着回忆。但父辈的足迹给了她力量——其父是1963年转业军人,参与神农架早期开发,她的血液里早埋下坚韧的种子。

渐渐地,山野成了课堂,教她从什么都不会到样样拿得出手。

1998年,她被调往大自然旅游公司,导游、讲解员、入口引导员等岗位她都做得有声有色。

后来,保护区要建立标本馆,她入选标本制作员,跟随武汉大学潘明清教授跋山涉水,采集1000多种木本草本植物,学习标本制作。2012年,在四名学徒中,她制作的塑封标本以“密封技术精湛、细节处理完美”脱颖而出,所做标本至今未被更换。“她总说‘多做一遍更踏实’。”标本制作高级工程师姜治国这样评价。在标本馆建成后,姜华珍还参与了布展、讲解工作。

图片

🔺巡护

图片

图片

双重担当:铁肩担起家与山

图片

图片

姜华珍的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,却像山间的溪流,静静流淌。

“神农架人,苦是常态,但甜在心里。”姜华珍的“甜”背后,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:母亲患病十三年,她辗转床前尽孝;孩子年幼,她兼顾养育;而守护的21232亩山林,更是不能松懈的责任。

2016年,神农架国家公园试点区合并组建,她被分配到木鱼管理处,主要负责业务科工作。从标本制作转战生态保护,面对全新的领域,她迎难而上,从制定考核细则到林间布点、建立样方、样线调查她都没落下过。

2023年,她主动请缨调往三堆河管护中心,转场巡护一线。“标本是凝固的生命,山林是活着的家园。”她说。

她每天的工作是跟随中心同事野外巡护、社区宣传。巡护路上,蚂蟥钻进裤腿、摔跤滚落泥潭是家常便饭,陡峭的山路、湿滑的苔藓、突如其来的暴雨,都是常事。大梁子、青岩洞、火烧垭子……她用脚步丈量六个林班,细致记录每一处生态变化。防火季时,她彻夜值守,多次获评“防火先进个人”。

“有她在,我不用操心内务,我们中心有信心迎接每一次考核与检查。”三堆河管护中心负责人邱昌红自信满满地说道。看着一摞摞内页资料,都是姜华珍在巡护之余用心整理。

图片

🔺远程巡护

图片

图片

传承与守望:两代人的神农架情结

图片

图片

初识姜华珍是在2019年。那时我与她姐姐姜敏同在神农顶管理处共事。记得那天,她抱着一大堆生活物资来探望姐姐,第一眼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——说话时眉眼弯弯,笑声如银铃般清脆。

后来慢慢了解才知晓,她父亲、姐弟三人都将毕生心血献给了大山。从父亲拓荒建设,到子女扎根管护,姜华珍一家与神农架的羁绊已跨越半个世纪。

父亲那一代人,修路、搭桥、伐木、运输,在艰难困苦中支援神农架建设。1982年神农架成立自然保护区后,父亲放下油锯,参与植树造林。他们用板车运送树苗,在裸露的山坡上种下冷杉、华山松,汗水浸透褪色的“劳动布”工服。如今,站在老君山杉树坪,整齐排列的冷杉像一个个巨人守护者神农架,很多人工林就是那一代人最先植下的绿。姜华珍指向茫茫林海,自豪地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。

姜华珍说,作为林二代,不能只谈我们奉献了什么,更要感激这片山林给了我们稳定的家,还有幸福的生活。

再过几个月,她就要退休了,看得出她眼里的不舍。就像她说的,节假日一家会出游,省内外走了不少地方,但最好的感受还是神农架给的。

在官门山生态博物馆,她制作的标本成为访客认识神农架的窗口;在巡护日志里,她写下“三堆河古树发新芽”的欣喜。

“酸甜苦辣咸都尝过,但值得。”如今近50岁的姜华珍,仍坚持每日巡山监测。夕阳下,她站在青岩洞的山脊上远眺,仿佛看见当年那个生火做饭的姑娘,正与今天的自己重叠。

图片

🔺远程巡护

在神农架,像姜华珍这样的守护者并非个例。他们用一辈子诠释“坚守”的重量——山林的年轮里,刻着他们的青春;而他们的故事,终将成为这片自然胜境最生动的注脚。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